一、領導力的概念及發(fā)展溯源
領導力自人類群居生活開始就已存在,在古代,無論是人類的農耕、狩獵還是部落聚居生活,群體中總會有個體處于特殊地位,其他人遵循其指示統一行動,這就是領導的雛形,其內核便是領導力。隨著文明的發(fā)展,領導力的定義不斷明確和擴展。17世紀50年代,領導力被定義為“影響群體有效性的能力”,當時盛行的定義還包括“領導力是團隊理論的不斷發(fā)展”以及“領導力的內涵是建立一個共同的目標”。1960年代,Seeman進一步豐富了對領導力的解釋,指出領導是一系列個人行為,可影響他人朝著共同方向統一行動。這表明領導具有普遍性和獨特性。
二、東方領導力的特點
(一)天賦與打拼積累的觀念 在東方,許多人認為領導力是一種天賦,并非能在教室中輕易學會,而是靠個人打拼、摸索,經過長時間努力積累得到的。例如在中國傳統觀念里,古代一個人要成為領導者,需在社會中歷經磨難,通過奮斗積累威望和影響力。中國古代政府官員往往也是文化人,考取功名是畢生追求,這種選拔模式反映出東方對于領導力的看法,即領導者是經過長期知識積累和社會歷練產生的,帶有先天性因素。
(二)謙遜的領導風格 東方文化強調謙遜,在領導情境中,謙遜的領導者更受推崇。在團隊決策時,這種謙遜的風格可能體現在領導者更愿意傾聽團隊成員的意見,而不是獨斷專行。
(三)中國式領導的其他特點 中國式領導主要受儒家思想影響,具有注重親和力、權威性、和諧性以及家族傳承等特點。中國式領導更為重視人情關系,關注家庭勞動力和社會地位以及人際關系網的維護。在組織架構方面,非常重視規(guī)則、條例的落實和執(zhí)行,經常調動社會關系爭取資源、發(fā)揮影響力。在權威性方面,中國式領導指導和影響打造更為親和的關系,企業(yè)組織機構形式為親和型整體,并且較為注重權力的豁免,更多地使用權力來達到目標。在決策風格上,更為注重組織、規(guī)則、條例等形式化的參考使用,并且更重視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權力使用和不斷調整。
三、西方領導力的特點
(一)工具化認知 西方認為領導力是有工具可循的,一切都由工具組成。例如西方企業(yè)在做事時會有明確的步驟,像六西格瑪原理在工廠中的運用,分為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饋等步驟,通過這種標準化流程把安全系數提到最高、次品率降到*等。
(二)注重個人成就和權力 西方領導居于民主精神的體系中,非??粗貍€人成就和權力,通常采取能力和行動來取得良好的領導風格,追求團隊效能和長期競爭優(yōu)勢。
(三)西方領導的其他特點 西方領導注重事實、現實和經驗。在組織規(guī)則落實方面,鼓勵大膽試驗,用不同方式建立機制,借助開放、靈活的結構來實現跨部門、跨文化、跨地區(qū)等各種不同領域的組織溝通和合作,有助于提高組織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敏捷性,擁有更好的團隊優(yōu)勢。在權威性方面,西方領導建立以“大人物”和“小人物”為中心基礎的工作體系,權力更全面和相互依存,特別是在制定關于行為和行動的標準等方面的權力。
四、中西方領導力差異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因素 東方文化如中國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強調謙遜、人情關系、家族傳承等,而西方文化強調民主、個人主義等價值觀,這種文化差異在領導力上體現明顯。例如東方的謙遜領導風格與西方注重個人成就和權力的領導風格形成對比。
(二)歷史因素 中國歷史上政教一體,政府官員就是文化人,考取功名成為文化人的畢生追求,這種選拔模式影響了領導力觀念。而西方國家政教分離,國王專注國家治理,神職人員專心學習文化,這使得西方在領導力發(fā)展上有不同的路徑。
(三)社會結構因素 東方社會關系網絡復雜,中國式領導重視人際關系網的維護,在組織架構上更注重規(guī)則落實。西方社會結構相對更注重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反映在西方領導鼓勵大膽試驗、建立靈活的組織溝通合作機制上。
五、中西方領導力的融合趨勢與啟示
(一)融合趨勢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領導力有融合的趨勢。例如一些西方企業(yè)開始重視人際關系的維護,而一些東方企業(yè)也在借鑒西方的標準化管理工具和注重創(chuàng)新的組織機制。像偉事達利用中國的故事和思想、西方的系統和方法幫助領導者自我提升。
(二)啟示 對于企業(yè)來說,在跨文化的管理與合作中,可以借鑒中西方領導力的優(yōu)點。東方企業(yè)可以學習西方的標準化管理和創(chuàng)新機制,提高效率和競爭力;西方企業(yè)可以學習東方的人際關系維護和親和力培養(yǎng),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同時,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領導者,都可以從對方的領導力理念中汲取營養(yǎng),不斷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
轉載:http://www.hislan.cn/zixun_detail/16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