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培訓,就是關注企業(yè)。這句話沒有錯,有需求就有市場。但許多企業(yè)在實施培訓計劃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qū),急于求成抑或太理想化。前陣子,筆者了解到這樣的情況,某大公司營銷中心要上一個推廣項目,營銷人員都是從后臺推置到前臺的試驗人員,項目策劃書建議:專業(yè)操作力較強,欠缺良好溝通力和現(xiàn)場反應力;應為購買課程成熟產品。于是乎,項目負責人查網絡、翻資料、找培訓機構,比較了幾家還是未盡人意,與初衷和評估相距甚遠。問題出在哪里呢?
所謂“成熟”的課程產品,也就是現(xiàn)成的產品,固然有它的級數(shù)、層次、套路和市場價格所在。客戶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購買就如同在商場購買服裝一樣,當某款式、顏色、手工都認可而且價格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規(guī)格尺碼是否適合自己使成了的關鍵,若這時候營業(yè)員如何熱情推介若不合身的都只能是遺憾。同理,培訓課程的選擇也類似,當一般條件可以滿足時,適合就成了衡量的關鍵。
事實上,購買課程遠比購買服裝要復雜,前者看得見、摸得著;后者只能了解其講師背景、口碑和公司規(guī)模與課程大綱的介紹等,試想“短、平、快”的幾個課時如“壓縮餅干”,能消化嗎?效果會怎樣?不客氣地說“臨急抱佛腳”的策動從資源匹配與傳導角度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況且從項目產品的間接性和推廣人員的素質考慮,更應該具有針對性的設計。以上某大公司的“即食面,填肚子”現(xiàn)象,無疑給那些浮躁、急功近利而且患上“功課未備好,課堂卻運功”感冒癥的培訓機構以方便;也助長了“過場式,跑龍?zhí)?rdquo;、“拉客仔、湊人數(shù)”的不良教風。
筆者曾應約到某培訓的機構洽談企業(yè)培訓合作項目,他們的負責人直言不諱地道出課程要求:理論扎實、系統(tǒng)性強、套路清晰的“現(xiàn)成”產品,企業(yè)需要什么?對號入座:一手交錢,一手交“課”,強調如何包裝、如何推介、如何描述、如何注重技巧……這些“大而全、高保真”的課程會是企業(yè)所需要的嗎? 筆者曾在廣州番禺區(qū)(人事局主辦)一次大型的人才招聘會上對近四百家企業(yè)進行問卷調查,近九成的企業(yè)都認為:適用的才是真實的,實在的才是可信的,有效的才是值得的。“外塑形象,內強素質”已經成為企業(yè)對培訓教育的普遍共識。因此培訓市場潛力是具大的,對培訓機構來說,如何做好“第一次”,“敲門磚”不僅僅是包裝和授課技巧,這很值得那些樂于“閉門造車”的培訓機構去反思?
以筆者多年的實戰(zhàn)經驗校對,怎樣才是做專、做細、做透;縱向深入企業(yè)根本,橫向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筆者認為:貼近企業(yè),才能把握脈搏;合適傳導,才能驅動操作?,F(xiàn)在的顧問式培訓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度身訂做”、“量體裁衣”,共性包含個性,個性更體現(xiàn)共性。為“企業(yè)練內功,助管理者充電”的美好愿望應該成為培訓機構與企業(yè)溝通的真實所在,也為大浪淘沙中的佼佼者提供一個可預期的寬闊講臺。
筆者(佟天佑)正是憑著「沒有轉嫁成本概念 只有加值服務投入」的合作承諾,以貼近企業(yè)、把握脈搏、合適傳導、驅動操作的專業(yè)誠意;體驗授課特色:告別理論講教、推崇實務操作、親歷案例分享、實戰(zhàn)經驗傳授,在做專→著作、做細→培訓、做透→咨詢基礎上,協(xié)助企業(yè)和個人提升綜合競爭力。(若轉載請務必注明原創(chuàng)者)
轉載:http://www.hislan.cn/zixun_detail/293.html


